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17938/22957 (78%)
Visitors : 7406560      Online Users : 18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博碩士論文 [175/177]
    期刊論文 [100/128]

    Collection Statistics

    近3年內發表的文件: 0(0.00%)
    含全文筆數: 110(44.53%)

    文件下載次數統計
    下載大於0次: 110(100.00%)
    下載大於100次: 110(100.00%)
    檔案下載總次數: 77966(43.18%)

    最後更新時間: 2024-05-14 12:31


    Top Upload

    Loading...

    Top Download

    Loading...

    RSS Feed RSS Feed

    Jump to: [Chinese Items]   [0-9]   [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
    or enter the first few letters:   

    Showing items 1-50 of 247. (5 Page(s) Totally)
    1 2 3 4 5 > >>
    View [10|25|50] records per page

    DateTitleAuthors
    2006 3'-端非轉譯區內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長度變化對線蟲神經肌肉功能影響之研究(II) 蕭光明; Hsiao, Kuang-Ming
    2007 3'-端非轉譯區內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長度變化對線蟲神經肌肉功能影響之研究(III) 蕭光明; Hsiao, Kuang-Ming
    2004 3’-端非轉譯區內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長度變化對線蟲神經肌肉功能影響之研究(1/3) 蕭光明
    2005 3’-端非轉譯區內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長度變化對線蟲神經肌肉功能影響之研究(2/3) 蕭光明
    2006 3’-端非轉譯區內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長度變化對線蟲神經肌肉功能影響之研究(3/3) 蕭光明
    2002 (CAG)n 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基因轉殖動物模式建立及研究(1/3) 潘惠錦
    2003 (CAG)n 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基因轉殖動物模式建立及研究(2/3) 潘惠錦
    2004 (CAG)n 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基因轉殖動物模式建立及研究(3/3) 潘惠錦
    2004 (CAG)n三聯核酸重複序列之基因轉殖動物模式建立及研究(II) 潘惠錦; Pan, Huichin
    2006 CAG重複序列在RNA引導之致病機轉扮演角色的探討 (新制多年期第1年) 潘惠錦
    2006 CAG重複序列在RNA引導之致病機轉扮演角色的探討 (新制多年期第2年) 潘惠錦
    1999 E2F1在細胞增殖、細胞凋亡及腫瘤形成中扮演的角色 潘惠錦; Pan, Hui-Chin
    2001 GABA與Glycine共同存在之生理意義:發育中及去除GABA或Glycine之大白鼠三叉神經運動系統之研究(II) 楊琇雯; Yang, Hsiu-Wen
    2008 Muscleblind 家族蛋白質的功能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1年) 潘惠錦
    2008 Muscleblind 家族蛋白質的功能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2年) 潘惠錦
    2008 Muscleblind 家族蛋白質的功能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3年) 潘惠錦
    2010 Muscleblind家族蛋白質的功能研究 潘惠錦; 蕭光明
    2000 p73和p51在腫瘤發生及動物發育中扮演的角色 潘惠錦; Pan, Hui-Chin
    2001 P73基因的表達研究(2/2) 潘惠錦
    2002 p73基因的表達研究(II) 潘惠錦; Pan, Hui-Chin
    2002 PC12細胞於胞吐時其Rab3A與Rab3/Rabphilin3A複合物分布之動態分析 林崇智; Lin, Chung-Chih
    2014 PriC 與PriB 結合性質之研究 黃晟洋
    2004 Prox1對Ff1b於班馬魚Adrenal/Interrenal發育過程中之輔助調控(I) 劉薏雯; Liu, Yi-Wen
    2004 一氧化氮/cGMP 對於聽神經---外毛細胞運動性調控之研究 林明忠; 李憲彥; Lin, Min-Jon; Lee, Shiann-Yann
    2007 中藥補骨脂改善聽覺功能分子機制之研究 林明忠; Lin, Min-Jon
    2012 乳癌幹細胞的新血管生成潛力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1年) 張文瑋
    2012 乳癌幹細胞的新血管生成潛力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2年) 張文瑋
    2005 亞砷酸鈉及過氧化氫造成人類臍靜脈內皮細胞蛋白質羰基化:模式蛋白質及蛋白質體學探討 王祖興
    2002 人類染色體之結構和功能 林齊強; 李月君; 張偉修; Lin, Chyi-Chyang
    2004 以光學方法研究 Rab3A參與調控式胞吐的分子機制 林崇智; Lin, Chung-Chih
    2008 以化學性蛋白質體學方法分析EGCG結合蛋白並評估其在化學癌症預防之重要性 陳威仁; 余兆松; 潘敏雄; Chen, Wei-Jen; Yu, Jau-Song; Pan, Min-Hsiung
    2007 以化學蛋白質體學方法分析茶紅素對蛋白酵素體抑制作用之選擇性 陳威仁; 余兆松; 潘敏雄; Chen, Wei-Jen; Yu, Jau-Song
    2004 以噬菌體基因庫選殖對酵母菌基因啟動子有專一性的鋅指蛋白建構重組轉錄因子來探討對基因表現和外表型的影響 謝家慶; Shieh, Jia-Ching
    2017 以奈米金粒子、抗體和酵素的三元共價接合物並調整酵素與抗體的比率來開發瘦肉精之超靈敏酵素免疫分析法 余豐益; 劉秉慧
    2007 以斑馬魚為模式系統研究蛋白質精胺酸甲基化 (新制多年期第1年) 李娟
    2007 以斑馬魚為模式系統研究蛋白質精胺酸甲基化 (新制多年期第2年) 李娟
    2011 以新穎的過氧化促進劑開發靈敏之冷光酵素免疫分析法來分析食品中的毒素 (新制多年期第1年) 余豐益
    2011 以新穎的過氧化促進劑開發靈敏之冷光酵素免疫分析法來分析食品中的毒素 (新制多年期第2年) 余豐益
    2012 以新穎的過氧化??促進劑開發靈敏之冷光酵素免疫分析法來分析食品中的毒素 余豐益
    2008 以異源性表達方式探討補骨脂成份衍生物與KCNQ阻斷藥物對於KCNQ4基因與多型性的功能的作用之研究 林明忠; Lin, Min-Jon
    2010 以異源表達方式探討人類KCNQ4管道蛋白受磷酸化作用其序列位點(C端與S4-S5段)與功能變化之研究 林明忠
    2008 以異源表達方式探討人類KCNQ4管道蛋白受磷酸化作用其序列位點(C端與S4-S5段)與功能變化之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1年) 林明忠
    2008 以異源表達方式探討人類KCNQ4管道蛋白受磷酸化作用其序列位點(C端與S4-S5段)與功能變化之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2年) 林明忠
    2008 以異源表達方式探討人類KCNQ4管道蛋白受磷酸化作用其序列位點(C端與S4-S5段)與功能變化之研究 (新制多年期第3年) 林明忠
    2010 以蛋白質體學鑑定調節白色念珠菌型態形成之主要成份 謝家慶; 李娟; 孫孝芳
    2009 以蛋白質體學鑑定調節白色念珠菌型態形成之主要成份 謝家慶; 孫孝芳; 李娟; 林宥余; 賴威仲; 簡莛; Shieh, Jia-Ching; Sun, Sunny H; Li, Chuan
    2010 以螢光極化免疫化學法及分子拓印技術快速分析環境中的致癌毒素 余豐益; 劉秉慧
    2009 以螢光極化免疫化學法及分子拓印技術快速分析環境中的致癌毒素 (新制多年期第1年) 余豐益
    2009 以螢光極化免疫化學法及分子拓印技術快速分析環境中的致癌毒素 (新制多年期第2年) 余豐益
    2005 以酵母菌雙雜合系統篩選白點症病毒膜蛋白 WSSV067 之受器 陳歷歷; Chen, Li-Li

    Showing items 1-50 of 247. (5 Page(s) Totally)
    1 2 3 4 5 > >>
    View [10|25|50] records per page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