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學大學機構典藏 CSMUIR:Item 310902500/2515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17939/22958 (78%)
造访人次 : 7378393      在线人数 : 180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smu.edu.tw:8080/ir/handle/310902500/25157


    题名: E-192在人類雙羥擬脂醯胺去氫酶反應機制中所扮演的角色
    作者: 施智尹
    贡献者: 中山醫學院營養科學研究所
    日期: 1999
    上传时间: 2022-11-14T08:16:43Z (UTC)
    摘要: 雙在擬脂瞌胺去氫昌每(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 E3) 是屬於臼祟。令核苔
    雙硫氧化選擇、梅家族之一。此族群主要特徵是具有活性雙硫基(active disulfide) 、
    活性鹼基(active base)和FAD' 其活性中心可在電子接受者(NAD+ 或NADP+)與
    雙硫基受質(dithiol substrate)之間傳遞電子;見也是哺乳類的蚵敢去氫晦複合體
    包括丙酌酸去氫鵲複合體(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PDC) 、α"酹戊二酸
    去氫時複合體(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KGDC)及側鏈盟內酸去氫晦
    複合體(branched-chainα-keto acid dehydrogenase complex, BCKADC) 等三種複
    合體的共同組成成份,所以當旦發生缺乏或有缺陷時,三種朝自主去氫晦複合體
    的活性均會受到影響,因此扎在能量代謝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本實驗
    研究的目的即是探討吼: E192 在巴反應機制及電子傳遞路徑上扮演的角色。
    其研究方法首先利用定點突變方法創造出E192Q 這個突變蛋白質,隨後利用分
    子量測定、FAD 含量測定、酵素動力學分析、光譜分析及氧化還原電位測定等
    方法,來探討酵素結構與功能闊的關像。
    經由分子量測定發現突變蛋白質與正常蛋白質其分子量大致相同,約為
    100kDa; 換言之突變並不會影響其同質雙體(homodimer) 的結構。酵素相對的FAD
    含量比E3 : E192Q 為100 : 95 。而在酵素動力學分析中E192Q 之代謝迴轉速率
    (Kcat)約只為正章見的10% 。令人驚奇的是E192Q 突變蛋白正反應的反應機制
    從正常凹的乎其反應、(ping pong mechanism) 變成序列機制(sequential
    mechanism) 。進一步在螢光光譜分析中發現E192Q 突變蛋白從DHL 傳遞電子
    至FAD 形成FADH' 再進一步的將NAD+還原產生NADH 之反應途徑幾乎完全
    被阻斷,隨後的紫外光/可見光光譜分析則發現E192Q 突變蛋白在530nm 雙硫
    基與FAD 闊的電價轉移階段其電子傳遞緩慢而近乎停滯;而在氧化還原電位中
    點分析中, E192Q 突變蛋白的FAD 還房、電位中點和巴相比別發現有升高的現
    象產生。
    由以上結果推論E192Q 的代謝迴轉率的大幅下降可能是因為突變致使FAD
    無法被順利還原成FADH 進而使電子傳遞路徑的受阻所導致。所以推測E192
    參與電子傳遞,可能是五活性中心的成員之一,其對於活化中心的穩定和酵素
    功能的維持具有關建性的影響,在扎的反應機制中確實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
    色。
    n
    URI: https://ir.csmu.edu.tw:8080/handle/310902500/25157
    显示于类别:[營養學系暨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C055194施智尹.pdf3488KbAdobe PDF243检视/开启


    SFX Query

    在CSMU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TAIR相关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