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17901/22917 (78%)
造訪人次 : 7611832      線上人數 : 237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csmu.edu.tw:8080/ir/handle/310902500/20


    題名: 基隆市國中二年級學生開始吸菸行為與學校環境因素之相關
    Explo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chool environment and the smoking onset behavior of 8th grade students in Keelung
    作者: 廖沛伶
    Liao,Pei-Ling
    貢獻者: 中山醫學大學
    關鍵詞: 學校環境因素
    吸菸行為
    多層次分析
    社會認知理論
    日期: 2009-06-11
    上傳時間: 2009-10-15T01:20:43Z (UTC)
    摘要: 目的:以社會認知理論為理論依據,使用多層次分析方法探討學校層次因素和個人層次因素對於國中二年級學生開始吸菸之影響。
    材料與方法:本研究以「九十七年基隆市兒童、青少年在學學生菸害暨健康行為問卷調查及分析評估」為資料來源,基隆市在學之國中學生經由集束抽樣,得438名國中二年級學生為個人層次之樣本,13間學校為學校層次之樣本。以Bandura社會認知理論之概念作為研究理論依據,使用多層次分析法近行統計分析,自變項分為二個層次,在個人層次部分之變項包括:購菸經驗、性別、自我效能(拒菸自我效能)、強化作用(吸菸態度、親友對受訪者吸菸之態度)、結果預期(菸害知識)、環境(家庭狀況、父母親教育程度、就讀學校全面禁菸規定)、情境(親子關係)、觀察學習(親友吸菸狀況、校內外吸菸環境、二手菸暴露狀況);在學校層次之變項包括:觀察學習(校園吸菸風氣)、環境(校園禁菸環境、校園禁菸政策落實程度),依變項為開始吸菸行為,分為「從未吸菸者」、「入國中後開始吸菸者」兩類,經ICC(組內相關係數)檢定,學生開始吸菸行為在各學校間具有不可忽略的差異性,應以多層次邏輯斯迴歸進行分析。本研究以SAS9.1版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雙變項分析,以HLM6.0版統計軟體進行多層次回歸分析。
    研究結果:就社會認知理論之架構,影響行為之因素包括環境、情境、行為能力、結果預期、結果期望、自我控制、觀察學習、強化作用、自我效能、情緒應付反應、交互決定論,經多層次分析結果發現,影響國二學生開始吸菸行為之因素包括:在個人層次中個人因素有自我效能(拒菸自我效能低),強化作用(對吸菸的態度正向);小環境因素有環境(單親家庭),觀察學習(母親為吸菸者,手足為吸菸者、好朋友為吸菸者、同學中有人吸菸、有發現校
    內學生、教職員吸菸);在學校層次有觀察學習-校園吸菸風氣(國三學生吸菸率)。
    結論與建議:本研究以社會認知理論為理論依據,使用多層次分析方法驗證出社會認知理論中部分概念(環境、自我效能、強化作用、觀察學習)與國二學生開始吸菸行為有相關。依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1.本研究使用次級資料分析,有些社會認知理論之概念無法納入分析,未來研究可以利用調查資料再針對本研究尚未測到之概念(行為能力、結果期望、情緒反應)進行討論。2.家人的吸菸行為明顯影響國二學生吸菸開始行為,本研究結果可以提供衛生及教育單位針對提升家人認知自身對學生的影響力,進而約束自身吸菸行為,降低青少年學習吸菸的機會。3.同儕吸菸狀況為學生開始吸菸行為之主因之ㄧ,建議教育單位可增加學生抵抗同儕壓力的課程內容。4.建議教育實務者控管校園內吸菸風氣,禁菸政策應落實,避免學生在校內觀察到有人違規吸菸行為,尤其教職員本身對校園中建立學生禁菸的角色楷模仍待加強。
    URI: http://140.128.138.153:8080/handle/310902500/20
    顯示於類別:[公共衛生學系暨碩士班]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電子論文0KbHTML761檢視/開啟


    SFX Query

    在CSM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TAIR相關文章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